一雙賣到上千元,“學步鞋”真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每個寶寶跌跌撞撞學走路,本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兒。可是眼下,各地不少銷售場所推出宣稱能“防摔”能“輔助學步”的“學步鞋”,在不少銷售人員口中,這類“學步鞋”還有利于孩子的足部發育,養成正確步態等功能。這些宣傳很容易就打開了家長們的心門,誰不想給自己的孩子用最好的呢?那么這些“學步鞋”真的像商家宣稱的那樣有神奇功能嗎?
輔助學步成賣點
定價遠超普通鞋
記者在北京、湖南、浙江等地走訪時看到,一些商場的兒童用品商店,紛紛推出“機能鞋”“學步鞋”等多款熱銷產品。
調查中,記者看到,“學步鞋”和“機能鞋”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一雙不等,超出普通兒童鞋不少。
記者注意到,“學步鞋”和“機能鞋”在產品宣傳中,突出強調設計理念和科技感。同時,大多數銷售人員還強調,孩子從學走路開始就要穿“學步鞋”“機能鞋”,否則將影響他們的足弓發育。
調查中記者看到,目前市場上熱度較高的“學步鞋”“機能鞋”,還采取分年齡段、多區間定價策略,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足部發育特點,將產品細分多個類別。例如,6至8個月大的嬰兒可穿“本體感鞋”,8至18個月則推薦“關鍵鞋”,之后還有“穩步鞋”“躍步鞋”等,適用年齡跨度從8個月一直覆蓋到12歲兒童。一些家長從孩子爬行期、學步期,也就是8至15個月時,就開始購買“機能鞋”“學步鞋”。
記者發現,不同品牌的“學步鞋”和“機能鞋”,賣點大同小異。除了商家宣稱的設計和功能以外,最大的賣點就是:孩子人生起步階段的鞋不能馬虎,這類鞋針對兒童生理特點設計,有利于孩子足部發育、養成正確步態。
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 桑軍:“兒童機能鞋”這個詞是來源于國外,“機能”這個詞,在日語里是“功能”的意思。對于學步階段的兒童,其實我們是推薦光腳的,這樣的話對足底的刺激會更直接,也有助于小孩足部發育。
宣稱功能“強大”
有科學依據嗎?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部分“學步鞋”前掌易彎折、強化后跟支撐等設計,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其宣稱的矯正步態、預防扁平足等附加功能,并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過分相信“學步鞋”“機能鞋”的宣傳,一些家長誤將它們當作具有治療功能的產品。在醫院骨科采訪時,記者就遇到有一兩歲的孩子,穿著“機能鞋”前來就診。
據了解,小患者1歲時出現足部外翻,一家兒童鞋專賣店銷售人員推薦家長購買“機能鞋”,說穿上后可以矯正步態。經檢查后,醫生表示,“機能鞋”對孩子足部發育問題,沒有任何治療效果。
但是記者在調查采訪中,就有一些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孩子從學步階段開始,一定穿“學步鞋”“機能鞋”,否則會導致扁平足等問題。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魏紅玲:在嬰兒期也就是0到1歲階段,足底充滿了脂肪墊,看似是扁平的,其實這種是正常的現象。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兒科主任 楊光:我們一般認為3歲以前孩子足弓都是比較扁的,隨著年齡長大,一般4到6歲以后,逐漸形成了足弓,這是孩子正常發育過程。
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點開這些“學步鞋”“機能鞋”的網上品牌旗艦店了解相關性能,但是在電商平臺的旗艦店里,這些產品的詳細介紹中,卻找不到任何有關涉及預防或治療扁平足的功能性介紹內容。
專家告訴記者,“學步鞋”“機能鞋”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但醫學上無法驗證這些功能設計是否能在兒童足部生長發育、疾病預防、走路姿勢培養等方面發揮作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兒科主任 楊光:這些“學步鞋”有一定舒適性,但對于其宣稱的輔助治療O型腿、扁平足等“功效”,并沒有循證醫學方面的證據。
采訪中,專家表示,兒童如果出現俗稱的內八、外八等走路姿勢,不一定就是足部疾病引起的,可能存在多種誘因,與是否從小堅持穿“學步鞋”沒有必然關系。
專家建議,為學步期的孩子選鞋不用局限于某個品牌或某種特別的設計,也無須花費高昂的代價,把控好兩個特點即可。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兒科主任 楊光:首先是鞋不能太軟,否則起不到支撐作用;其次,鞋幫的高度最好能覆蓋腳踝。至于足弓發育,適當接觸地面、進行運動,就是最好的足弓刺激,并沒有某種特定的鞋或姿勢能更好地促進足部發育。
一些“機能鞋”,為了增強產品專業性和可信度,打出所謂“符合骨科醫生推薦”等宣傳語,專家提醒家長,要警惕這類宣傳內容,切勿被忽悠。
湖南省兒童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嚴安:在6~12個月的階段,孩子剛剛學習爬行站立,這個時候我們更多地應該不讓孩子穿鞋,只需要襪子就夠了。讓他盡可能用腳面感受地面反饋。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兒科主任 楊光:如果6歲以上孩子的足弓還明顯比較扁平,或者影響他養成正確走路姿勢,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在專業測量之后,給孩子個體化定制矯形鞋,這和市面上的“學步鞋”不是一回事。
專家還表示,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扁平足的傾向,首先應從日常習慣入手進行排查,比如孩子的體重是否超標、是否有不良坐姿或站姿等。這些因素更可能影響足部的正常發育。
在采訪中,專家們普遍認為,孩子的學步和足部發育是自然過程,過度干預反而可能打破平衡。與其依賴 “神奇” 的“學步鞋”,不如給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讓他們在探索中自然成長。
渲染育兒焦慮?
理性購物,勿上當!
高價“學步鞋”的營銷套路極具迷惑性,導致上當受騙的家長不在少數。商家精準捕捉家長“給孩子最好的”心理,通過“1/3彎折設計”“專利防滑技術”等看似專業的術語,將產品與兒童發育需求進行綁定。店員和客服則以“同齡兒童家長推薦”“專利技術”等為話術,再加上“減少摔跤”等效果承諾,讓家長產生“不買就是虧待孩子”的焦慮感。很多家長在“為孩子發育投資”的心態驅動下,即便價格高得離譜,仍選擇咬牙購買“學步鞋”。
“學步鞋”營銷套路的危害首先體現在家長為未經驗證的“附加功能”支付高額溢價,其實是交“智商稅”。對于市面上的“學步鞋”,有專家指出,所謂“科技含量”多為品牌自說自話,普通童鞋完全能實現相同的基礎功能。這種通過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式抬高產品價格的營銷方式,一方面導致家庭育兒焦慮和經濟負擔加重,另一方面還可能使得一些家長因盲目追求高價產品而忽視兒童發育的個體差異。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營銷套路已形成一條“育兒焦慮產業鏈”。
學步鞋之外,更多打著“科學育兒”旗號的產品接踵而至。提供一份口腔黏膜樣本,通過基因檢測分析,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商、情商、音樂、運動等天賦結果;貼上“嬰兒用”的標簽,普通飲用水“身價”便能上漲幾倍;打著“純中藥配方”“草本抑菌”旗號,違禁添加激素的兒童護膚品卻莫名熱銷……
就破解這類營銷套路而言,醫療機構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家長提供科學指導,用權威數據緩解育兒焦慮;電商平臺則應進一步完善產品準入審核,禁止商家使用“專為減少摔跤設計”等缺乏依據的宣傳話術。此外,提升消費者對營銷話術的辨識能力也至關重要。相關部門應強化科普宣傳,通過家長課堂普及兒童發育規律等科學知識,讓家長充分理解“摔跤是學步必經階段”“孩子學步有早有晚,家長不必焦慮”等育兒常識。
高價“學步鞋”的營銷套路,是育兒焦慮被商業機構利用的縮影。對此,唯有幫助家長普遍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同時以監管堵住營銷漏洞,方能杜絕親子之情被不良商家裹挾利用。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4日 18:13:41
- 2025年07月14日 15:56:24
- 2025年07月14日 14:38:15
- 2025年07月14日 11:49:11
- 2025年07月14日 11:32:10
- 2025年07月14日 10:45:09
- 2025年07月14日 10:16:35
- 2025年07月14日 08:56:04
- 2025年07月14日 02:32:34
- 2025年07月14日 0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