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在祖宗面前喝和解茶 客家古祠的現代新生
中新網江西贛州7月13日電 (記者 蘇婧欣)在江西尋烏的南橋鎮(zhèn)高排村,一座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客家祠堂“陳氏云魁公祠大夫第”(以下簡稱“大夫第”),正悄然扮演著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的新角色,成為村民調解糾紛、促進和諧的“和解客廳”。
12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江西省贛州市的尋烏縣,見證了一座客家古祠的現代新生。
據了解,大夫第是贛南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九廳十八井”客家古建筑代表之一,以其高墻深宅、嚴謹結構和獨特的防御工事著稱。過去,其堅固的糖灰墻和瞭望口用于抵御外患。如今,祠堂內部連通各戶的廳井結構和走廊,為村民日常聚集提供了便利空間。

據尋烏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九生介紹,這座祠堂在現代被賦予了新功能,當地探索出的一種名為“客家矛盾客家調”的調解方式,已成為調解鄰里矛盾的重要場所。
“有事到祠堂說,有理到祠堂講,有糾紛到祠堂調?!眳蔷派f,在祠堂莊嚴肅穆的氛圍和祖宗牌位前,當事人更不易妄言,需對自己的話負責,客家傳統(tǒng)的輩分觀念也在此發(fā)揮作用。
“調解時,通常會先請當事人喝杯茶?!眳蔷派嬖V記者,食茶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文化傳統(tǒng),“有什么事食杯茶來講”是客家人最直接的溝通交流方式,這既有助于雙方冷靜情緒,也為后續(xù)溝通建立互信,實現了“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糾紛”。
此外,調解方式還包括依靠村中德高望重的“叔公大伯”進行“長者調”,引用祖訓家規(guī)進行勸導的“家訓調”,以及由專業(yè)法律人員組成的團隊提供支持的“講法調”。
在贛州,像尋烏大夫第這樣活用客家文化促進鄉(xiāng)村治理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當地將眾多客家祠堂賦予新角色,它們既是講法普法的課堂,也是化解鄰里心結的地方。目前,全市已有超80處祠堂成為實踐“客家矛盾客家調”的重要場所。(完)

- 專題:活力中國調研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3日 19:45:00
- 2025年07月13日 18:58:19
- 2025年07月13日 18:37:20
- 2025年07月13日 18:35:33
- 2025年07月13日 16:18:19
- 2025年07月13日 16:17:53
- 2025年07月13日 12:05:55
- 2025年07月13日 12:05:05
- 2025年07月13日 09:59:25
- 2025年07月13日 09: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