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穆言靈:百年鼓嶺故事如何啟示當代跨文化交流?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百年鼓嶺故事如何啟示當代跨文化交流?
——專訪美國“鼓嶺之友”召集人、鼓嶺旅游文化研究協會高級顧問兼首席研究員穆言靈
中新社記者 張煥迪

鼓嶺,一個承載著中美民間情誼的百年故事,正通過“鼓嶺之友”項目煥發新的生機。美國“鼓嶺之友”召集人、鼓嶺旅游文化研究協會高級顧問兼首席研究員穆言靈,以家族三代與中國的深厚淵源為紐帶,用歷史照片和民間記憶搭建起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橋梁。從飛虎隊員的抗戰情誼到普通民眾的日常交往,這些鮮活的個體敘事深刻詮釋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智慧。
近日,穆言靈獲頒第二屆蘭花獎友好使者獎,并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探討百年鼓嶺故事對當代跨文化交流的啟示。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公公穆藹仁先生作為飛虎隊中尉支援中國抗戰,戰后又返回福建任教;丈夫穆彼得在福州出生;兩個女兒分別取名“愛中”“愛華”。這種跨越三代的中國情結是如何形成的?
穆言靈:愛是件奇妙的事:有人說這是命中注定,也有人說它源于共同經歷。對我而言,當與善良真誠之人相處時,自然容易心生喜愛;當你們能說同一種語言——不僅是言語相通,更是心靈共鳴——這份愛便自然滋長。

中新社記者:鼓嶺外僑后裔普遍能說福州方言且保留著中國傳統習俗。您認為,這種文化認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這種現象對當今跨文化交流有何啟示?
穆言靈:我發現,能說流利福州話的“鼓嶺之友”均曾在福州生活過,這門語言伴隨他們成長,成為身份認同的深刻烙印。就像“鼓嶺之友”、柏齡威家族成員林恩(Len Billing),他20世紀20年代在福州長大,16歲離開中國,此后87年間未曾回到中國,但卻一直能說福州方言。語言承載文化,掌握它對跨文化交流至關重要。
中新社記者:您發起的“鼓嶺之友”項目已收集超1000件歷史資料,您認為其中哪些故事或物件最能體現20世紀初鼓嶺中外居民的共生共融?
穆言靈:我最珍視的照片記錄了1904年時任美國駐福州總領事葛爾錫(Samuel Gracey)的壽宴。彼時殖民主義思潮盛行,但葛爾錫以友誼跨越隔閡,邀請80位鼓嶺山居鄰居共慶——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小孩。
還有一張美國傳教士比爾德與附近佛教寺院住持手牽手的黑白老照片。在美國,我們更多的是拍攝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庭照,但在這張照片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兩個人在進行著密切交流。
由此可見,歷史的碎片為我們拼湊出一個真理:我們共處的方式至關重要。

中新社記者:作為鼓嶺文化研究者,您通過“鼓嶺之友”等項目促成許多暖心互動。在中外民間交流中,您認為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突破文化隔閡、建立深層信任?
穆言靈:共度時光是消除文化隔閡、建立信任的最佳途徑,團隊協作解決問題則是另一種方式。將五萬名美國青年帶到中國的“鼓嶺之友”項目,正源于鼓嶺故事的核心精神。我們要意識到,世界存在很多差異,但我們也有許多共同之處,要更多地去尋找相似、共通之處,而不是只看到彼此間的差異。

中新社記者:基于鼓嶺經驗,您認為中美在哪些領域可以進一步深化民間合作?
穆言靈:當前,眾多全球性挑戰亟需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協作應對。醫學研究者可聯手攻克疾病療法難題,相關領域專家可專攻解決水資源短缺與污染治理問題。現存難題繁多,關鍵在于覓得志同道合者。(完)
受訪者簡介:

穆言靈,美國“鼓嶺之友”召集人、鼓嶺旅游文化研究協會高級顧問兼首席研究員。她深入挖掘并收集大量鼓嶺歷史資料,累計整理圖片200余張、文字資料10萬余字,推動鼓嶺文史研究及展館雙語建設,在美國創建了鼓嶺英文網站,幫助尋找并聯系曾在鼓嶺生活過的外國友人及其后代。她長期在華從事文化教育相關工作,持續三十余年為徐州鵬程特殊教育學校籌集資金,并組織建設兒童神經反饋腦電波訓練項目,同時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為該校捐建了一座現代化教學大樓。于2018年獲江蘇省友誼獎;2019年獲福州市榮譽市民稱號;2024年獲“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榮譽;2025年獲第二屆蘭花獎友好使者獎。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9日 20:20:17
- 2025年07月19日 17:07:57
- 2025年07月19日 16:12:33
- 2025年07月19日 14:43:35
- 2025年07月19日 13:08:57
- 2025年07月18日 22:18:07
- 2025年07月18日 17:57:02
- 2025年07月18日 14:38:20
- 2025年07月18日 13:36:18
- 2025年07月18日 13:17:53